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6:18 点击次数:143
2025年,扑街的大导演们简直一抓一大把,真是让人惊掉下巴。
首先是徐克。今年春节档,大名鼎鼎的徐克带着《射雕英雄传:侠之大者》杀进了竞争激烈的档期,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,徐克自诩的武侠片居然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大滑铁卢。
接着是冯小刚。虽然这几年冯小刚越来越低调,言行举止都变得谦虚克制,但市场却没有给他任何面子。电影《向阳·花》上映后,票房冷淡得连个水花都没掀起。
还有陈可辛,他的电影《酱园弄·悬案》集结了大牌明星,结果却是口碑票房两手空空,惨不忍睹。这不仅让陈可辛的名声大跌,也狠狠地证明了:全明星阵容也救不了烂片。
展开剩余75%而姜文的电影扑街,简直是一记重击!他那近3亿的投资,在三周后票房连成本零头都赚不回来,豆瓣评分低到6.7,刷新了姜文导演生涯的低谷。这一波巨大的失败,对姜文来说,无疑是重创,估计他现在都不敢见人了。
这些导演有一个共性——他们几乎都是中老年男性。更为阴暗的猜测是,张艺谋现在可能也在捏把冷汗。
回想多年前,看过姜文导演的《鬼子来了》,那种掌控全局的能力和情节的跌宕起伏让人印象深刻。然而再看他的《邪不压正》和《一步之遥》,不难发现他逐渐陷入了思维的混乱,主题也变得模糊不清。
电影本质上是一种表达,和写作一样,它的核心是主题和故事本身。但是姜文好像迷失在了自己的想法里,他想要颠覆电影的叙事传统,同时又想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,想要成为那个最特立独行的人。
换句话说,到了姜文、陈可辛和冯小刚这把年纪,他们似乎更看重的是行业的认同,而不单纯是票房。也就是说,他们太渴望成为“宗师”了。
这种赤裸裸的“宗师欲”让很多中老年才子比年轻人更躁动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姜文的电影中,每个人似乎都在“喧嚣”。他们都不甘寂寞,想通过震耳欲聋的音浪来吸引关注,这正是姜文内心的真实写照。
年轻人的躁动,是为了出人头地;而年长的才子则想要被人铭记,越多人记住他们,越好;记得越久,越好。为了这个目标,他们渐渐走火入魔。
徐克把炮弹扔进了武侠片里,陈可辛恨不得让所有明星都来参演,冯小刚拼命追求清新感,想甩掉油腻的形象,而姜文则是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,这些都不外乎是走火入魔的表现。
曾经风光无限的文化名人们,享受过过度的崇拜,内心傲娇且常常带着一股莫名的优越感。他们往往觉得自己的成功是天赐的,而非时代的产物,甚至觉得自己比大众高一等,要去启蒙民众。因此,当他们的作品反响平平时,他们不免怨天尤人,冯小刚和姜文都曾公开批评观众“不懂”。
过去,这些大导演可能越是坚持自己,越能收获赞扬。但在互联网时代,事情大有不同。现在的人们敢于公开表达观点,无论是捧场还是批评,都不会有太多顾虑。
因为在网络的世界里,谁也不认识谁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,不管你是大腕小腕,在大家眼里,都没有特殊光环。
姜文等人的扑街,反而是一种“常识”的回归。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排资论辈传统,电影圈的老牌大佬们占据资源,拍电影不下线便不收工。文学圈也有类似情况,许多文学奖项的得主多是中老年人,难道他们写得特别好吗?并非如此!
但文学圈可以不依赖市场,电影行业却不同,必须接受市场的考验。于是,这些曾经叱诧风云的大导演们纷纷跌下神坛,而那些离市场远的文学圈、书法圈甚至科研圈,却依然有一批神仙般的人物活跃。
姜文已经连续几部电影扑街了,然而依然有人愿意为他投资,怀抱这种固执的投资理念的人,很可能还是中老年的大佬。
2025年,姜文、陈可辛和徐克们的“扑街”其实也不全是坏事,它提醒我们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: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,谁也不是神仙,世上也没有什么神坛。
大家都是人,别装得那么高高在上。正如《让子弹飞》里张麻子问的那句“我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?”姜文的雄心壮志透过那句台词可见一斑。但才华不是喊出来的,地位也不是装出来的。最终,认识自己,才是每个人一生不息的修行。
发布于:山东省